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,当声音响起时,会引起空气振动。而且声音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,振动的幅度越大音量越大。
对于大人而言,这种知识已经是常识,但对小朋友而言他们可能还无法理解这种常见的、抽象的知识描述。
目前中国小学的科学教育通常从三年级开始,因此国内学生对于科学的了解程度可能落后于国外同龄孩子,而且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有非常多的专业术语,当孩子有国际课程需要和有低龄留学计划的时候,面对科学考试时不仅仅是语言方面的差距,往往总是一头雾水。
今天,David Thomas老师带领Year4年级的孩子一起来学习科学课中关于声音的第一课振动(vibrating)。
在课程中,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徐徐推进课程内容,由身边常见的声音来了解声音的产生;由太空空间来让孩子理解关于声音震动和传播的原理。
开始吧!
展开剩余86%通过图片中展示的动物,你知道它们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吗?你能尝试模仿一下吗?哪种动物的叫声大一些?你喜欢哪种动物呢?为什么?
通过互动的形式,老师切入关于声音的话题。
动物会发出叫声,这些叫声被我们听到,你知道这些声音是被我们的耳朵听到的吗?声音从哪里来?
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,我们展开今天的讨论。
声音其实是来自物体的振动(vibrates),就像吉他上的弦一样。
老师通过video的形式,让孩子直观的看到“弦在振动”时产生的声音。
现在我们花一分钟来听一听身边你能听到的声响,想一想,是什么振动导致的声音呢?
David老师依次播放这些音频黑马配资,让孩子一边听一边思考。并尝试用短语表述的所听所想。
或者我们还可以借用互联网来辅助学习,老师引导孩子进行搜索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。
这会在学习的时候为你提供很多的帮助,不仅限于声音的素材。
通过上面课程的学习,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。
那声音是怎么传播的呢?
我们再次通过教学视频的形式先观看声音模拟的画面,并观察传播的途径。原来,声音的传播像波浪(waves),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中。
虽然,我们看不到这些音浪,但是可以利用一些科学仪器——示波器(oscilloscope)让声音“看得见”。
老师使用参考资料让孩子了解声波的一些可视化展示,更直观的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和形式。
了解了声音是振动产生的,以声音波浪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。
那想一想,假设你在太空中能听到声音吗?这是不是非常酷的一件事?
其实,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听不到声音的,因为太空中几乎没有空气,声音无法传播。
所以,我们可以认为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介(medium)。
太空是真空(vacuum)的环境,意味着声音不能再在真空中以音浪形式传播。
我们还可以再实验室中,通过实验对这个结论进行再次验证。
通过控制细口瓶中空气的多少,来统计声音的大小从而验证声音是通过空气进行传播的论点。
今天学习的知识是不是非常有趣呢?
通过学习,你能自己判断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吗?
检测课堂学习目标的实现不仅仅需要老师观察孩子的参与感、表述互动,能进行有效的启发性思考并思辨的理解问题也非常重要。
拓展学习:
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振动产生的,也知道以音浪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,最终声音被我们的耳朵接收。
我们的耳朵是不是非常厉害!从非常微弱小猫咪的声音到非常大的人群吵闹声都会被耳朵听到。
所以了解我们的耳朵结构,可能会让我们对声音的振动和传播有更深入的理解。你知道耳朵的这些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吗?这些部分在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有哪些作用呢?
在未来的课程中,我们会继续学习。
(本文仅代表课程中部分内容)
通过实验使孩子知道声音产生的有关科学道理,培养他们的操作、归纳、推理的能力。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,帮助孩子能尽快认识问题并展开思考。更多体验课嘉伟meiguoliuxuezhongxin
发布于:中国香港赢翻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